死亡是什么?
关于“死亡”的定义,恐怕也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进步来改变了。
最初,停止呼吸就是死亡,停止心跳就是死亡。
而当心肺复苏术、除颤器、起搏器以及其他内激素药物被发现之后,心脏停跳就再也不是生命的终点。“脑死亡”的概念就成为“死亡”的标准。
若是医学继续发展下去,到达:“只要脑神经还未水解就能够恢复”的境地,那么“死亡”的标准就会被再一次改写。
而这还仅限是肉身方面的死亡。
精神方面,则要另说。
一个人人格的改变是否可以宣告过去人格的“死亡”呢?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多重人格是否就意味着精神方面拥有复数条“性命”?
而“精神层面的死亡”,和“性情大变”,以及“成长”、“衰老”导致的心性变化,又有什么区别?
经历一重大事,领悟一重新的心态,又是否代表“死与新生”?
不知道。
“伦理”始终是由“群体”而来的概念,只要“群体”还未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那么相应的“伦理”或者说“处理规则”就不会诞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包含了许多个体的恐惧、被许多个体塑造的六道轮回法界,对于“死亡”这个概念也是暧昧无比。
而根据王崎的推测,只要符合两个条件,那某个个体就不会被判定死亡。
一,该主体准备好了复活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二,该主体的人格转变了。
关于“死亡”的定义,恐怕也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进步来改变了。
最初,停止呼吸就是死亡,停止心跳就是死亡。
而当心肺复苏术、除颤器、起搏器以及其他内激素药物被发现之后,心脏停跳就再也不是生命的终点。“脑死亡”的概念就成为“死亡”的标准。
若是医学继续发展下去,到达:“只要脑神经还未水解就能够恢复”的境地,那么“死亡”的标准就会被再一次改写。
而这还仅限是肉身方面的死亡。
精神方面,则要另说。
一个人人格的改变是否可以宣告过去人格的“死亡”呢?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多重人格是否就意味着精神方面拥有复数条“性命”?
而“精神层面的死亡”,和“性情大变”,以及“成长”、“衰老”导致的心性变化,又有什么区别?
经历一重大事,领悟一重新的心态,又是否代表“死与新生”?
不知道。
“伦理”始终是由“群体”而来的概念,只要“群体”还未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那么相应的“伦理”或者说“处理规则”就不会诞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包含了许多个体的恐惧、被许多个体塑造的六道轮回法界,对于“死亡”这个概念也是暧昧无比。
而根据王崎的推测,只要符合两个条件,那某个个体就不会被判定死亡。
一,该主体准备好了复活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二,该主体的人格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