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城最初的大战后,张凡也并没有太过谦虚客气,利用这一次惊人的战功很快就兑换到了不少用于修炼内力甚至精神力的极为名贵的药材、规模还不小,足够至少两年的时间充分的来服用。

    此外,身上的铠甲换为具有抵御一定内功威胁作用的头等板条软甲。张凡对样式比古代中国铠甲似乎先进一些的板条软甲似乎仍然比是很满意。因为很明显在这样的军国大战当中,厚重而优良板甲要有用的多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那样的款式。

    以前用过的普通钢货色的三棱钢鞭也替换成一条一丈有余的十三节头等蝎尾软钢长鞭,这样如果在面临种种危险,自己就能够杀伤更广的幅员并且更有效的利用手中的兵器进行机动,战斗力很显然会增长接近一品。

    只有远非这些可以并论的那面盾牌,还有曾经自幼跟随过自己的短剑,张凡并没有打算抛弃。似乎这一次大战之后自己的精神力也突破了十阶左右的瓶颈,进入到了十一阶的水平。

    如果类比的话,前世身为大侠张如真的时候,如果拥有十一阶左右的精神力,几乎立即就可以突破化境瓶颈成为与炼气修士类似的半个修仙者了。而在这一世,如果自己能够将内力修炼到内门九品顶尖高手左右的层次,也同样有更大的概率成为化境高手。

    曾经在作战中发挥很大作用的那些筒装飞针暗器大多收集了起来,不过张凡仍然在这方面鸟枪换炮起来,用百枚五寸长、粗差不多半分左右的一钱精钢针形暗器代替了以前的缝衣针。当然,因为这种东西可不像店铺里常见的缝衣针那么常见,几乎是搜罗整个山阳城才找到了总共接近六百枚左右这样的针形暗器并五十枚一组装在了特有的小筒之内。

    当然眼下来说,张凡感觉到自己外门五品左右的修为对自身战斗力的制约也实在太过明显,因为在这世上的一些大场面中碰到十来个内门初阶高手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如果这一次不是在山阳城特殊的巷战环境之下而是什么平川旷野之中遭遇到十个甚至更多一些内门一二品高手,恐怕就算用飞针暗器副武装起来,能不能逃过一劫还是要花个大大的问号,并不足以保证自己在这世上的安。

    因此此时的张凡也已经明确了利用盾中乾坤力提升自己的修为才是根本。

    当然这还有一个顾虑继续在盾中乾坤中修炼,自己是否会因为面孔和身材略有出入变化而惹人怀疑并带来一些危险?张凡当然也在心中权衡了许久,但最终还是选择赌一把。

    这一次山阳城之战让张凡感觉到,如果自己的修为与战斗力再提升个几品的层次,那在整个夏国中的地位都必然会与原来不同了。依自己前世对这世上的了解,只要是有价值,而且又不似以前张如真那样同整个武林为敌,也必然会得到夏国朝廷相当的重视,好处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大于风险。

    未完待续。。。一小小时之后删掉下述废话更新补充。

    蓟镇官兵员额,永乐时期初定为85006人(包括蓟州、永平、昌平、密云),万历年间增长至十万人以上,九边中仅宣府、大同可与之相比。

    蓟镇较为著名的统帅为戚继光,戚继光是与俞大猷齐名的著名将领,其训练的蓟镇兵马练水平较高,有很强的战斗力,世人称之为戚家军。

    来源介绍编辑

    [2]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取大都(今北京),把统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驱出长城。元顺帝退出长城仍滞留于近塞地区,屯上都(今正兰旗附近),仍称元帝,史称北元。此时其统治机构还完整存在,残余兵力号称百万,企图依靠这些力量整复故都。而刚刚建立的明政权对北元的存在深感为患,于是从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后八次派大将率重兵征伐漠北。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征,并死在返回的路上。在明军强大的武装攻击下,北元内部发生分裂,长期互相拼杀,几代元主及拥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杀死,部众离散,连帝号纪年都被遗忘了。

    经过长期的部落争战之后,蒙古形成瓦刺、鞑靼两大部落,瓦刺居西,称西蒙古,鞑靼居东,称东蒙古.由于他们被驱回漠北之后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许多生活必须品仰给于塞内,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着互市贸易,朝贡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满足于这种关系,常常利用他们擅长骑射的优势对内地侵扰。明政府对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们政治上的弱点促其内部分裂,支弱抑强。忽而抑制鞑靼,安抚瓦刺,忽而又抑制瓦刺,安抚鞑靼。蒙古人则以明政府反复无常为借口兴师动武,因此,北方的边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点一直在北边。

    朱元璋在世时,便命大将军徐达于山西、北平练兵,以北平为中心设防。按淮安候华云龙的建议“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一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并于北平、辽东、大同设都司,继在大宁(今内蒙宁城)设北平行都司及营州五屯卫(今辽宁西部内蒙东南部),领东北地区二十五卫,在今内蒙南部、河北东北部长城以外设二十一卫,在今内蒙托克托附近筑受降城及沿边城堡,同时分封九子于边塞直接控制沿边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