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国方面却不甘落后,82毫米迫击炮几经升级,在炮箍、炮尾和底板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性能进一步提升,很快就再次超过了日军的97式毫米迫击炮。

    其次是82毫米迫击炮机动性超强,可以随时随地打击敌人。

    日军的迫击炮不及国军,而其山炮、步兵炮重量太大,不好运输,就算勉强运到阵地了,还不能马上投入战场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部署。相反,82毫米迫击炮架炮发射前,只需要先找一块平地,用力将底板砸进土里即可,打完几炮就可以随意扛着炮转移阵地,再寻机打击敌人。

    有人说,日军不是还有掷弹筒吗?

    是的,但是日军大正十年的掷弹筒射程仅有100多米,89式掷弹筒也不过500余米,而国军82毫米迫击炮可以打到2850米,完全可以碾压对手。

    这样较量的结果就是,在日军的山炮、步兵炮部署就位之前,国军的迫击炮可以肆意寻机打击敌人。

    即使日军的炮兵阵地部署完毕,向国军发炮还击,国军也可以实施机动转移,以游击战术伺机打击敌人。

    还有就是82毫米迫击炮生产简单,成本低廉,在国军装备的所有火炮中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由于82毫米迫击炮中国可以自行量产,所以当然是多多益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有共计大约有5600多门82毫米迫击炮出厂,被陆续装备到各个部队。

    在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基本上每个营都有一个82毫米迫击炮排,配备2门迫击炮,每个团还有直属的一个迫击炮连,配备6门82毫米迫击炮,其他地方部队也有相当数量的82毫米迫击炮。

    就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一共只有两大杀敌利器,一件就是捷克式轻机枪,另一件当属82毫米迫击炮。一旦捷克式轻机枪被日军火力压制,82毫米迫击炮就会大显身手,将日军的火力点打掉。

    在长达十四年抗战中,有相当一部分日军是被82毫米迫击炮击毙或击伤的。

    整个抗战的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迫击炮都毫无意外的参与了,至于小型战斗38931次中,大部分也有迫击炮的影子,所以迫击炮可谓杀敌第一利器。

    而且82毫米迫击炮不但参战频率频繁,而且战绩也非常的可观,经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更重要的是,部队即将北上山东,而战术也将由之前的阵地防御战转为游击战,山炮、野炮这些笨重的炮兵武器即将失去作用,毕竟游击作战很显著的特战就是强调部队的机动性和协调性。

    因此在部队抵达山东之后,山炮和野炮这些武器很可能会被临时淘汰或者是雪藏。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急需要一种既可以提供强大的炮火打击,又不影响部队的机动性的火炮,82毫米迫击炮无疑是首选。

    甚至于李国耀已经想好了,只要部队在山东站稳了脚跟,便迅速安排后勤部门生产这种轻便的火炮。之前李国耀也曾陆续从系统里兑换了一部分82毫米迫击炮,但是相比于自产自销,向系统兑换绝非长远之计,一方面是兑换武器装备兑积分的消耗极为严重,而李国耀的每一个系统积分都是战士们在战场上用命换来的,可容不得半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