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得知要见他的是萧山令,李国耀想了想还是决定见一见,原因在于这个萧山令和其他国军将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是李国耀比较敬佩的一位铁血将军。

    关于萧山令这个人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只要是关注南京大屠杀或者是读过此类书籍的人都应该听说过这个名字,因为他是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中国最高将领,同时也是抗战中第一个与城共存亡的将军。

    萧山令,字铁侬,1892年生,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保定军校。

    因富有见识,又十分英勇,萧山令很快得到了上司唐生智的赏识,并受命参与宪兵司令部的筹建,被委任为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就是在这里,萧山令开始了他的宪兵军官生涯。

    1929年萧山令到南京来,在南京呆了八年,官阶逐步上升,从中校、上校、到1937年升为少将,这一路走来萧山令算得上是顺风顺水。

    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日军分三路犹如潮水一般涌向南京,对三面环山、前靠长江的南京城形成战略包围,南京告急。

    12月7日凌晨,蒋委员长夫妇乘坐飞机离开南京。一天后,时任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和防空司令的谷正伦,因病已到武汉就医,无法指挥这场战役。作为副手的萧山令临危受命,代理宪兵司令、南京警备司令和防空司令“三司令”之职。

    之后,南京市市长马俊超临危脱城。老蒋又想到了萧山令,将首都卫戌司令长官和南京市市长两份重任交给了萧山令,另外,他还兼任首都警察厅长和渡江司令。

    危城之内,萧山令一身七职,指挥着11万中国军人,抱赴死为国之心,守卫南京。

    此时的南京,孤立无援,已是孤城,重兵压境,危在旦夕。

    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后,日军兵临城下时,萧山令奉命守城,成为拱卫南京的实际负责人。此时,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有七个师团,十二万兵力,加之飞机、军舰,南京已在日军的立体包围之中。而南京守军只有萧山令直属精锐宪兵1万人,以及两个直属陆军师和工兵部队约3万人,连同临时划归指挥的卫戍部所属正规军,共11万人。

    南京保卫战后期,守军已经败像已露,不少人次劝萧山令离开南京,但是遭到了他严词拒绝,萧山令对劝他的人说:“守土卫国是军人的神圣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

    其凛然正气,令人为之震憾。

    在日军下达总攻击令后,两百架战斗机升临中华门上空,另外还有90多门大炮日夜轰炸,“固若金汤”的古城墙,此时变得异常脆弱。

    中华门失守,南京全城大乱,城内居民纷纷拥塞街头,夺路逃奔。电讯中断,守城部队各自为战,与日军展开激烈枪战,随后全军崩溃。

    在之后的突围战中,萧山令奉唐生智命令,担任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命令下达后,除83军、66军按命令绕栖霞山突围外,其余74军、72军、71军、87师、88师等,全部夺路拥向下关。在通往下关码头的道路上,挤满了争相过江的居民,你推我挤,相互践踏。一时间,江边喊声、哭声和落水者的呼救声响成一片,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官兵被日海军火力杀伤,滚滚长江漂满了士兵的尸体,被打死、踩死的人不计其数,鲜血染红了江水,滔滔长江此时成了南京军民的生死线。

    因人多舟少,直到13日凌晨,下关仍有三分之二的部队没有渡江,其中也有萧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