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除职工们多年形成的顽疾,当然没那么容易,靠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和口头说教无济于事,方翰民向一车间的负责人建议,最好将行政处罚和经济手段并用,才能让职工们重视起来。
“行政处罚倒好办,经济手段怎么操作?”徐辉和蒋国新对生产管理早已不在话下,但在管理职工的手段方面,他们还没有经验。
“可以利用车间的活动经费,设立一个奖项,对各班组进行不定期抽查,到月底统计评比,对那些没有出现工艺数据记录造假的班组进行奖励。当然,有奖必有罚,只要工艺数据记录有造假行为的班组,都要扣除一定的月度奖金,可以根据造假次数的多少,确定经济处罚的等级。”方翰民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嗯,这是个好办法,只是......,”两位负责人有些犹豫。
方翰民看出了徐辉和蒋国新的畏难情绪,“只是这种办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你们需要不定期抽查,肯定会占用你们一些时间,但这个顽疾不消除,你们将来面临的麻烦更大,现在花点时间受点累,是完全值得的;第二,怕职工不理解,这就需要你们向大家讲清楚工艺数据造假的危害性,只要道理讲清楚了,我相信职工们一定会理解。说实话,这件事如果让厂领导知道了,一车间职工受到的处罚将更加严厉。”
面对徐辉和蒋国新的犹豫,方翰民首先要让他们重视起来,他知道这两位曾经的助手,技术水平让人放心,但管理能力和经验尚待提升,面对基层那些刺头职工,他们原则性不强,也有一些畏惧心理,这些不足之处,对于他们加强车间管理都是不利的。
徐辉和蒋国新现在也是中层干部,虽然他们的行政级别跟方翰民完全一样,但他们毕竟做过方翰民的助手,他们能成为一车间的领导,离不开方翰民在袁厂长面前的大力举荐,而且一车间的新工艺是方翰民主导开发的,从业务的角度看,方翰民跟徐辉和蒋国新还有一层师生关系。
因为一车间的新工艺早已投入运转,如果不涉及技术问题,严格说来现在跟技术科已经没有关系,一车间跟技术科是平级单位,按理说方翰民不应该过问一车间的事情,从隶属关系讲,他也无权这样做。但为了徐辉和蒋国新能把一车间管理好,方翰民用心良苦,不惜引来外界的误解,抽时间深入班组查看,果然发现了问题。
对于班组在生产记录上的数据造假,徐辉和蒋国新当然也能意识到其危险性,但方翰民建议他们采取行动,消除全车间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坏习惯,他们觉得任务有点艰巨,如果换做其他人,他们有可能直接拒绝,或者口头答应,敷衍了事。
面对方翰民的建议,徐辉和蒋国新不敢随便敷衍,一方面方翰民跟他们有师生情谊,他们不能辜负他的一番好心;另外,方翰民对于技术和管理的认真执着,令他们敬畏。其实,方翰民把大致方案都拿出来了,他们只需付诸实施即可。
就像方翰民已经预料到的,徐辉和蒋国新不缺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他们欠缺的只是坚定的原则性和大无畏精神。
对于方翰民给出的两条具体建议,徐辉觉得不好再推脱,“到班组定期抽查,这没问题,只要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花点时间,吃点苦受点累,都是值得的,向职工讲明数据造假的危害性,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奖惩,搞不好会有人不理解。”最后这句话是重点,也是徐辉和蒋国新最担心的事。
方翰民理解他们的担忧,毕竟这是两人第一次独当一面,管理着两千多人的车间,其中什么样的人没有?
思虑良久,方翰民说道:“要不你们只管向职工宣讲数据造假的危害性,然后进行抽查和月末统计评比,最后根据统计评比结果,实施经济奖励和处罚。如果有谁不理解,就把责任直接推到技术科。你们在宣讲过程中也可以告诉职工,杜绝数据造假行为,是技术科的要求。”
揽下这种麻烦,既不是方翰民闲得无聊,也不是他有什么靠山,他一个临时工出身的技术干部,曾经比车间那些工人的身份都卑微。但是,穿越者的见识和胆识,让他足以应对任何情况。
当初在二车间,方翰民还是个寂寂无名的临时工,却遇到了赖青元那个无赖,处处跟方翰民作对,但每一次都被他成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