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其典型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甚至是听到水声,患者就会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即便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又名恐水症。

    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

    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

    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噬神经性。

    传染源主要为病犬、其次为病猫及病狼、以及蝙蝠等。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动物唾液中的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少数患者也可因眼结膜被病兽唾液污染而患病。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饲养动物者更易感。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肌细胞,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

    而后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并不延血液扩散,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病毒在灰质内大量复制,沿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膜、肺、皮肤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