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虽远在他乡,但心里还是记挂着家里的。所以今后还得仰仗各位,帮忙看着些。我家的田地也是当年来信托吴家种着,免得荒废了去。”

    之前有人想趁何家没人,占了他家的地,又好面子,还倒打一耙说吴家种这地不合规矩。于是何言信这会当着所有人的面给吴家正名。

    这些人想得真美,吴家种地收成后还会经常给昭州送去些耐储存的家乡风味呢。

    给其他人种的话,他们能得到个啥?得到多年后归来,论土地所有权的扯皮吗?

    “我在外头虽只是个小人物,但还是想给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做点微薄贡献。”

    说完他走到后来新换的里正身旁,把准备好的文书章程以及银钱一起交给对方。

    他们私下已经谈好,何言信出资,里正找了镇上衙门的关系一天就办下来文书,给村里修口公用水井。

    不回来还好,可如今明显在外头发了财,如果不给家乡带来点实际的东西回馈一下,人家指不定在背后怎么说你忘本呢。

    当然何言信脸皮厚,不会在意人家说他。可终究还是得为他们自己留条退路,让别人记着点好。

    虽然旱情已经过去,可是村里许多能喝的水源已经断流了,就连何家这口井的水位都只有以前的一半。

    总不能一直喝河水吧?所以在新里正那了解村里吃水困难的情况后,宋叶箐跟何言信决定修口新井。

    至于为什么不修书院?那种投入就过于大了,如今读书贵,他们又不是大冤种。

    但是在这个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村里如果出个能当官的读书人,对所有人,包括他们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就想了另一个办法。

    何言信在众目睽睽之下给里正的是二百两银子,全用来打井自然是多了,剩下的钱还有另一个用途。

    村里如果有送适龄儿童去学堂念书的,只要核实情况,每月就可以到里正这领三两银子的补贴,如果过了县试还会有奖励,继续读下去会加大补贴。

    为了防止监守自盗,或者徇私的情况出现,何言信请了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以及吴大爷共同监督,还去县城做了公证文书。

    不过这份文书目前没有让任何人知晓,备用以防万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