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股市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可谓是天灾人祸齐齐发生,动荡与不安—金融危机、大地震、内阁遇刺、军事扩张,接连冲击着日本,日本的政治与经济结构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变化。

    1、大战泡沫崩溃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忙于推行工业革命,工厂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工厂成为工人。

    然而日本的农业生产却依旧维持小农经济的模式,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却面临着农民的大量流失以及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粮食产量与需求无法平衡,最终导致米价水涨船高。

    而1918年,日本为谋取特殊利益而参与协约国对俄国革命的武装干涉,出兵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

    军队囤积大量军粮,市面上粮食进一步减少,造成米价扶摇直上,这对于日本国内贫穷的农民和工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由于米价的暴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直到1918年8月3日,日本富山县下新川郡鱼津町,妇女们为了反抗大米外运发生骚动。

    骚动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如同燎原之火,神户、大版名古屋等地开始响应反抗,相继发起骚动。

    一时间,反抗浪潮席卷整个日本,并且愈演愈烈。

    8月17日,福冈的煤矿工人们率先开始罢工,以反抗低廉的工资和高昂的米价。但罢工运动逐渐失去控制,演变为对抗煤矿主和军队的一系列暴力斗争。

    随后,起义扩展到了其他工厂,几乎涉及到日本所有的产业部门。直到9月中旬,这场全国性的“米骚动”在政府的武力镇压下才得以平息。

    米骚动平息后,如何解决国内粮食不足的现状成为日本政府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于是日本开始在朝鲜和中国台湾推行“产米增殖”运动,意图通过增加殖民地大米的产量来弥补国内的粮食缺口。这个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国内粮食紧缺的状况得以缓解,米价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虽然米价得到了控制,但伴随着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军备需求增加拉动国内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物价指数在这一时期被推到高点,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甚至出现了恶性通胀,导致20世纪10年代末日本经济非常脆弱。此外,由于一战期间,日本的景气主要通过出口来维持。

    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陆续恢复生产,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对外贸易,并重新夺回了亚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