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捧上一封信:“陆掌柜来信了,他说在严州为当地官吏迫害,日子过不下去了。浙江巡抚熊奋渭为了组织团练,对抗我军和西军,镇压奴仆,预收赋税,暴敛横征,农夫商贾皆深受其害。奉化有胡乘龙在雪窦山占山为王,自称‘天萌国大将军’,改元‘宗贞’。”

    ‘天萌’就是压倒‘大明’,‘宗’就是‘崇’去头,‘贞’就是‘祯’剥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萧山所说的陆掌柜是他原来的东家,也是巩恒的朋友,是浙江严州府人,在樟树镇经营药材生意,闯军攻略江西时,他跑回了浙江老家,谁知道回老家一看,好像还不如江西。

    巩恒飞快地读了信:“转给兵科吧,现在和浙江有关的消息都是军事情报。陆掌柜要派他的外孙过来,你问问兵科这事该谁管。”

    闯军现在还无力攻击浙江,有郑家存在,闯军巩固在福建的统治还需要很长时间。破局的关键,依然是闯军主力所在的湖广战场。

    所以,我们就先聊聊四川。

    “抚台,张先壁又脱队抢劫了,照这样下去,我们何时才能到重庆?”樊一蘅不满地说。傅宗龙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秦良玉兵败之后,谭文、谭诣、谭弘三兄弟投降了刘芳亮,川东形势对于明军来说非常严峻。刘芳亮稳扎稳打地向西进军,先后攻克忠州、酆都、涪州、长寿,兵锋直指重庆。

    在之前的战斗中,闯军的损失也不小。刘芳亮留下了一些伤员,又分了一些人组织卫戍部队,分兵占领武隆、彭水、垫江、南川等地,兵力少了不少。但是,马世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夔东给刘芳亮送来几百援兵,夔东闯军则有常德的新兵营的补充。刘芳亮的军队规模仍旧维持在八千多人,再加上三谭的水军,他已经有了近万兵力。

    闯军的卫戍部队和川东的团练以及明军残余势力不时发生冲突,但秦良玉和秦翼明无力截断长江水道,刘芳亮的后勤补给始终是通畅的。再加上一路追赃助饷,闯军的粮草供应不成问题。

    袁韬的部队驻扎在达州,打定主意坐山观虎斗,对傅宗龙的命令置若罔闻,不向川东发一兵一卒。趁着罗尚文南下,他抢占了保宁,大肆劫掠。

    傅宗龙得知闯军入川的消息,立刻做出决定,他命樊一蘅和贺珍放弃成都,东进与他和罗尚文会合。成都已经丢过一次了,再丢一次也无妨,如果不把闯军挡在重庆,让他们占领川东大批土地,大量抄掠士绅坞堡,招降明军残部和本地百姓组建卫戍部队,恐怕四川就不复为朝廷所有了。只要打赢刘芳亮,不管丢了多少土地,都还有收回来的可能,但如果重庆之战打输了,那么四川除了袁韬部之外就再也没有明军主力部队,成都还不是一样要丢。

    蜀王早就被杀了,四川又没有皇上的祖坟,傅宗龙已经背了丢失省城的罪名,也就不用再怕什么了。尽管傅宗龙凭着自己手头这一万多人就要和刘芳亮决一死战这事不那么靠谱,但这的确是当前条件下最正确的选择。然而,他的军队不行,他的补给不行,他的装备不行,他的战略正确又有什么用呢?打会战打不过刘芳亮,他再正确也没有用。

    从成都撤离之前,樊一蘅和贺珍发生了争执。樊一蘅命令贺珍烧掉成都的仓廪,轻装急进,贺珍却拒绝烧粮,而且带上了沉重的粮车,连马吃的豆料都随身携带。樊一蘅怒斥贺珍是妇人之仁,但他能直接掌握的士兵有限,现在他手下只剩下贺珍一个武将了,也只能迁就贺珍。

    纳敏夫当初就有烧掉成都官仓的计划,当时他认为傅宗龙马上就要夺回成都,这些粮食他就算不烧,也吃不到老百姓嘴里,白白便宜了明军。至于明军没有粮食会不会劫掠老百姓,纳敏夫认为这不是他应该考虑的。如果还要考虑敌人没粮食之后吃什么,那么难道官渡之战时曹操火烧乌巢也是不道德的?命都快没了,我还顾得上这个?

    纳敏夫是个用十七世纪的正常军阀的思维来考虑问题的人,他也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也并非道德观念薄弱,是非不分的人,也会废奴,也会约束军纪、保护百姓。但是他比王瑾、阿贾伊、塔尔摩这些人更现实,更会控制感情,或者说绝情。像王瑾去大凌河那样的事情他是打死也不会干的,他只会以保命为第一。他能做到不去屠杀老百姓,但也不会为了保护老百姓就放弃打击敌人的机会,他认为那是为了救老百姓而拿自己和兄弟们的性命去赌博。

    贺珍的道德水平不见得比纳敏夫更高,但是他并不认为他和纳敏夫、李晋王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因此也就认为没必要为了打击他们就损害百姓的利益。

    贺珍对大明朝的忠诚度相当有限,皇帝姓朱姓李还是姓包,和他一个打工仔有什么关系。另一时空如果不是因为剃发令,他也未必不会一直做清朝的臣子。既然领了这份工资,仗还是要打的,但是拼命去打就犯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