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勋睿想到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互市,当然他的这个互市,和朝廷的理解有所不同,那就是互市由官府直接掌控,进行交易,暂时不准民间的互市,官府从中获取了收入之后,拿银子购买粮食,满足庆阳府、延安府和榆林镇所需要的粮食。
这是他认真思索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做法,和朝廷的规矩有些不符,毕竟朝廷之中的大人,对互市的建议,是让商贾操控,而且是建议彻底免掉商贸赋税的。
郑勋睿可不会这样干,他不是傻瓜,既然身为延绥巡抚,那么这里就是他说了算。
榆林卫驻扎的地方,和蒙古部落互市,有着天然的优势。
草原部落缺少粮食,缺少盐铁,多的就是黄金白银珠宝,此外郑勋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胆的购买战马,手中有粮食,拿来交换,绝无问题,高价的粮食,得到了黄金白银,再从南方大规模的购买粮食。
玉蜀黍和甘薯,在草原上一定是宝贝,前来互市的蒙古部落会蜂拥而至。
蒙古遭遇了雪灾,正在深渊挣扎,这个时候的互市,就是敲竹杠的时候,郑勋睿不会客气,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
郑勋睿来到延绥镇,驻扎在巡抚衙门。
郑锦宏早就打好了前站,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从米脂县进入榆林镇,郑勋睿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仿佛又进入到了一个原始的部落,或者说是一个乞丐部落。
榆林镇的面积不大,但是位置非常重要,是朝廷的边镇,这里的所营堡,悉数有榆林卫节制,而延绥巡抚则是直接节制榆林卫,是他们的顶头上司,长期以来,榆林镇负责防御蒙古部落,和山西大同的重要性一样,都是朝廷高度重视的地方,只不过后来由于辽东的军情变化,朝廷的注意力都到辽东去了,相对忽略了榆林和大同等地方。
榆林镇的卫、所、营、堡等等,完全实行的是军户制度,这是朝廷一直坚持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改变,尽管其他很多地方都实行雇佣兵制度了,可是榆林和大同等地,依旧没有改变,这里的军户,不能够离开,必须一辈子驻守。
郑勋睿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路上他没有看见很体面的人,甚至没有看见衣服穿的很完整的人,全部都是破破烂烂的,最令他震撼的是,在归德堡的时候,看见田间里面劳作的几个人,年岁已经很大了,几乎都是直不起腰来了,询问之下,这些人居然是归德堡的军士,这样的军士能够有什么战斗力,要是蒙古部落真的杀过来了,逃跑的力气都没有。
其他看见的一些情形就不用说了,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一边衣不蔽体,带着小孩,对于身体敏感部位时常显露出来,一点不在乎,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这样的情形,是对军户制度最大的讽刺。
谁都知道军户制度难以为继了,延绥连年大旱,几乎是颗粒无收,军户承担的赋税,远远高于农户,农户无法维持,都要造反了,更不用说军户了,更为要命的是,军户拿不到俸禄,可怜的一点俸禄,还要被克扣。
按照朝廷的规矩,边军每月的军饷是一两五钱银子,其中一两银子可以折合粮食一石,余下的五钱银子,可以拿到手,按照这样的办法计算,军户还是能够养活家人的,可惜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且不说一两银子根本买不到一石粮食,就说粮食的来源,也是依靠屯军种地获取的,若是受灾了,根本不可能有粮食。
这是他认真思索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做法,和朝廷的规矩有些不符,毕竟朝廷之中的大人,对互市的建议,是让商贾操控,而且是建议彻底免掉商贸赋税的。
郑勋睿可不会这样干,他不是傻瓜,既然身为延绥巡抚,那么这里就是他说了算。
榆林卫驻扎的地方,和蒙古部落互市,有着天然的优势。
草原部落缺少粮食,缺少盐铁,多的就是黄金白银珠宝,此外郑勋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大胆的购买战马,手中有粮食,拿来交换,绝无问题,高价的粮食,得到了黄金白银,再从南方大规模的购买粮食。
玉蜀黍和甘薯,在草原上一定是宝贝,前来互市的蒙古部落会蜂拥而至。
蒙古遭遇了雪灾,正在深渊挣扎,这个时候的互市,就是敲竹杠的时候,郑勋睿不会客气,该出手的时候,就要出手。
郑勋睿来到延绥镇,驻扎在巡抚衙门。
郑锦宏早就打好了前站,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从米脂县进入榆林镇,郑勋睿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仿佛又进入到了一个原始的部落,或者说是一个乞丐部落。
榆林镇的面积不大,但是位置非常重要,是朝廷的边镇,这里的所营堡,悉数有榆林卫节制,而延绥巡抚则是直接节制榆林卫,是他们的顶头上司,长期以来,榆林镇负责防御蒙古部落,和山西大同的重要性一样,都是朝廷高度重视的地方,只不过后来由于辽东的军情变化,朝廷的注意力都到辽东去了,相对忽略了榆林和大同等地方。
榆林镇的卫、所、营、堡等等,完全实行的是军户制度,这是朝廷一直坚持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改变,尽管其他很多地方都实行雇佣兵制度了,可是榆林和大同等地,依旧没有改变,这里的军户,不能够离开,必须一辈子驻守。
郑勋睿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路上他没有看见很体面的人,甚至没有看见衣服穿的很完整的人,全部都是破破烂烂的,最令他震撼的是,在归德堡的时候,看见田间里面劳作的几个人,年岁已经很大了,几乎都是直不起腰来了,询问之下,这些人居然是归德堡的军士,这样的军士能够有什么战斗力,要是蒙古部落真的杀过来了,逃跑的力气都没有。
其他看见的一些情形就不用说了,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一边衣不蔽体,带着小孩,对于身体敏感部位时常显露出来,一点不在乎,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这样的情形,是对军户制度最大的讽刺。
谁都知道军户制度难以为继了,延绥连年大旱,几乎是颗粒无收,军户承担的赋税,远远高于农户,农户无法维持,都要造反了,更不用说军户了,更为要命的是,军户拿不到俸禄,可怜的一点俸禄,还要被克扣。
按照朝廷的规矩,边军每月的军饷是一两五钱银子,其中一两银子可以折合粮食一石,余下的五钱银子,可以拿到手,按照这样的办法计算,军户还是能够养活家人的,可惜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且不说一两银子根本买不到一石粮食,就说粮食的来源,也是依靠屯军种地获取的,若是受灾了,根本不可能有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