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地方官制
继澳大利亚立国之后,菲律宾也面临大动。
袁世凯最近正为这个事情发愁,负责南洋事务一年了,小处虽然胜势不断,但大处始终没有寸进,比较起一年前接替唐绍仪的时候来,能对朝廷交代得过去的,也就是吕宋岛安定的纳入中华帝国版图,财政上本年度也自给自足,无需像日本那两个岛一样,直到第三年才完成财政的平衡。
但是屡次派遣往南方的岛屿的工作队,不是毫无寸进,就是被卡普蒂南当局抓获遣送回来,让人脸面无光。
这最后一次是在7月份,卡普蒂南当局首次向中国方面提出警告,声称如果再有此类行为,将直接按照当地法律处死。
这是一个信号。袁世凯自然知道,8月1日将是菲律宾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也是菲律宾共和国加入英联邦的日子。大英帝国印度事务大臣奥斯汀.张伯伦,也就是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的长子,将以英王室代表的身份参与菲律宾建国庆典。
这不仅是菲律宾历史的大事,也是英国亚洲政策发生变化的重要讯号。
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旧式官员,袁世凯没有经过正统的科举途径出身在这方面反而为他减少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束缚,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讯息,并针对性地要求军情司展开了查探行动。
终于得到回复的报告,答案是肯定的,自本年度起,大英帝国的印度事务大臣,将担负起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管理职权,也就是说,在亚洲各殖民地,印度事务大臣是大英帝国的全权代表。
英国人终于开始全面反击中德可能出现的联盟了,这是我看罢袁世凯奏折后的第一个感想。
袁世凯当然不会蠢的用英国人的干涉来为自己的进展不大来推托,他的报告遣词造句很现代,基本上让我有在看一份近现代的外交报告的感觉。
西风渐啊,从1890年调整外交政策以全面倒向英国以来,到1900年北京和会的召开,这是一个转折,十年一转折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帝国必须以不断的调整来避免在将来的一次世界大战中必须坚定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也必须以不断的调整来在此期间为帝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事实证明利益是谋取到了,但是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英国人的怀疑,从1894年中日战争的谨慎支持,到1900年中日战争的不置一言,这种态度上的巨大差异与中英之间的关系成反比趋势。大英帝国在1900年战争中之所以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从现在英国的亚洲布局来看,也许是以退为进,反正在日本问题上有德国的参予,而且也缺乏过问的实际理由,不如把精力实力调整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以避免中国的继续作大。
对英国来说,中国也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了。
所以他们在菲律宾问题上不发一言的就动手,现在看来虽然突兀,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而德国在日本保留有港口和图谋保有驻军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德国人担心投资打水漂的心态。
我的两面骑墙取利政策,基本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两国的反应不同的警惕。
继澳大利亚立国之后,菲律宾也面临大动。
袁世凯最近正为这个事情发愁,负责南洋事务一年了,小处虽然胜势不断,但大处始终没有寸进,比较起一年前接替唐绍仪的时候来,能对朝廷交代得过去的,也就是吕宋岛安定的纳入中华帝国版图,财政上本年度也自给自足,无需像日本那两个岛一样,直到第三年才完成财政的平衡。
但是屡次派遣往南方的岛屿的工作队,不是毫无寸进,就是被卡普蒂南当局抓获遣送回来,让人脸面无光。
这最后一次是在7月份,卡普蒂南当局首次向中国方面提出警告,声称如果再有此类行为,将直接按照当地法律处死。
这是一个信号。袁世凯自然知道,8月1日将是菲律宾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也是菲律宾共和国加入英联邦的日子。大英帝国印度事务大臣奥斯汀.张伯伦,也就是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的长子,将以英王室代表的身份参与菲律宾建国庆典。
这不仅是菲律宾历史的大事,也是英国亚洲政策发生变化的重要讯号。
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旧式官员,袁世凯没有经过正统的科举途径出身在这方面反而为他减少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束缚,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讯息,并针对性地要求军情司展开了查探行动。
终于得到回复的报告,答案是肯定的,自本年度起,大英帝国的印度事务大臣,将担负起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管理职权,也就是说,在亚洲各殖民地,印度事务大臣是大英帝国的全权代表。
英国人终于开始全面反击中德可能出现的联盟了,这是我看罢袁世凯奏折后的第一个感想。
袁世凯当然不会蠢的用英国人的干涉来为自己的进展不大来推托,他的报告遣词造句很现代,基本上让我有在看一份近现代的外交报告的感觉。
西风渐啊,从1890年调整外交政策以全面倒向英国以来,到1900年北京和会的召开,这是一个转折,十年一转折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帝国必须以不断的调整来避免在将来的一次世界大战中必须坚定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也必须以不断的调整来在此期间为帝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事实证明利益是谋取到了,但是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英国人的怀疑,从1894年中日战争的谨慎支持,到1900年中日战争的不置一言,这种态度上的巨大差异与中英之间的关系成反比趋势。大英帝国在1900年战争中之所以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从现在英国的亚洲布局来看,也许是以退为进,反正在日本问题上有德国的参予,而且也缺乏过问的实际理由,不如把精力实力调整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以避免中国的继续作大。
对英国来说,中国也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了。
所以他们在菲律宾问题上不发一言的就动手,现在看来虽然突兀,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而德国在日本保留有港口和图谋保有驻军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德国人担心投资打水漂的心态。
我的两面骑墙取利政策,基本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两国的反应不同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