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例,让劳资博弈中的各方力量清楚了政府的态度也明白了游戏规则。
一切的基础,在于法律,而斗争的方式,首先要合法。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些原本没有工会组织的产业和地方,工人们也开始了串联。帝国几大工会组织如华北铁路工人联合会,华南轻工业女工联合会,华东纺织工人协会等组织纷纷在各地设立分部,招纳会员。工会组织有自己聘请的律师,有外部审计,财务公开,内部则实行民主选举。
这些工会组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脱产的工会领导,但这些领导人的一切资金往来,在帝国金融领域采取的金融实名制体系之下,也是在工会组织制定的领导人财务公开体制之下,处于公开状态。他们根本没有机会私自收纳实业界的贿赂,而一旦被发现有这类行为,将受到《反商业贿赂法》和《工会法》的双重制裁。
这些工会领导者都受过三年六年甚至更多的基础教育,并且在工作之余自修了一些文化课学习了法律和商业知识,通晓沟通艺术。他们大多有着政治上的野心和自己的理想,把工会看作了自己的事业,笃信自己在从事一项道德崇高的正义事业,并乐于同时收获上升的影响力,稳定的收入,成就感和道德上的满足。
从普普通通的生产线工人或普通白领,变成一个受人尊重,与实业界大亨们平起平坐,连政府也要高看一眼的重要人物,他们很珍稀自己来之不易的一切。
所以他们格外注重言行。
尽管作为工会组织的领导,他们已经有了稳定的不菲收入,出入高门,平日往来的对面之人往往都是绅商巨子,名记,议员和政府官员,但这些工会领导人依然穿着简朴整洁,作风淳朴,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
他们清楚,一旦自己因脱离劳动阶层·追求奢侈享受被报界曝光,变成工会会员眼中的“叛徒”,“寄生虫”,自己将毫无意外地成为下一次选举的弃儿·甚至直接遭到弹劾罢免,就地被打回原形。
他们无法想象自己重新回到生产线,默默无闻,承受着鄙夷和不齿的情形。
就这样,国民收入增长计划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面对国家权威明确表现出的对劳工阶层的政策倾斜,工商界尽管疑虑重重·终究只能接受。面对生机勃勃的国内外市场,没有人愿意因为与劳工组织之间的利益分歧而放弃更大的蛋糕。
廉租房事业,在各主要工业地区得到了快速推广。
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廉租房事业是政府五年规划中的重点,政府也拿出了真金白银,而效果如何,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经济管制中已经显露无遗。
对地方来说,政府的预算决策权和监督权都控制在地方议会手里,而地方议员大多是退伍军人·社会名流和绅商巨子。对退伍军人来说,推动廉租房建设,为退伍军人们谋福利是天经地义的;对社会名流来说·这样于国有利,于民有利,大大有利提升名望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做的;而对绅商巨子来说,用政府的钱建廉租房解决工商业骨干劳动力的居住问题更是顺理成章。
毕竟,这个时代的中国不是如某个位面一般在信用货币体制下玩印钞加土地增值的财富游戏,整个国家根本谈不上被房地产绑架。这个时代的所谓房地产,还基本停留在解决少数高收入阶层居住问题的层面,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准,距离后世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就这样,廉租房建设本身带动了从水泥·钢铁,玻璃到家具,日用品,电力电气等需求,而工人租用廉租房之后,得以过上比较正常而舒适的家庭生活·也就从此在城市安顿下来,不再是以攒钱回家买地为目的的匆匆过客。这些新的城市居民开始消费,开始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储蓄,他们的余钱进入银行,通过乘数效应变成信贷,又回流实体经济。他们的消费为需求端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活跃了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提升,而这些产能投资又增加了投资品的需求,活跃了运输市场,促进了运力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切的基础,在于法律,而斗争的方式,首先要合法。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些原本没有工会组织的产业和地方,工人们也开始了串联。帝国几大工会组织如华北铁路工人联合会,华南轻工业女工联合会,华东纺织工人协会等组织纷纷在各地设立分部,招纳会员。工会组织有自己聘请的律师,有外部审计,财务公开,内部则实行民主选举。
这些工会组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脱产的工会领导,但这些领导人的一切资金往来,在帝国金融领域采取的金融实名制体系之下,也是在工会组织制定的领导人财务公开体制之下,处于公开状态。他们根本没有机会私自收纳实业界的贿赂,而一旦被发现有这类行为,将受到《反商业贿赂法》和《工会法》的双重制裁。
这些工会领导者都受过三年六年甚至更多的基础教育,并且在工作之余自修了一些文化课学习了法律和商业知识,通晓沟通艺术。他们大多有着政治上的野心和自己的理想,把工会看作了自己的事业,笃信自己在从事一项道德崇高的正义事业,并乐于同时收获上升的影响力,稳定的收入,成就感和道德上的满足。
从普普通通的生产线工人或普通白领,变成一个受人尊重,与实业界大亨们平起平坐,连政府也要高看一眼的重要人物,他们很珍稀自己来之不易的一切。
所以他们格外注重言行。
尽管作为工会组织的领导,他们已经有了稳定的不菲收入,出入高门,平日往来的对面之人往往都是绅商巨子,名记,议员和政府官员,但这些工会领导人依然穿着简朴整洁,作风淳朴,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
他们清楚,一旦自己因脱离劳动阶层·追求奢侈享受被报界曝光,变成工会会员眼中的“叛徒”,“寄生虫”,自己将毫无意外地成为下一次选举的弃儿·甚至直接遭到弹劾罢免,就地被打回原形。
他们无法想象自己重新回到生产线,默默无闻,承受着鄙夷和不齿的情形。
就这样,国民收入增长计划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面对国家权威明确表现出的对劳工阶层的政策倾斜,工商界尽管疑虑重重·终究只能接受。面对生机勃勃的国内外市场,没有人愿意因为与劳工组织之间的利益分歧而放弃更大的蛋糕。
廉租房事业,在各主要工业地区得到了快速推广。
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廉租房事业是政府五年规划中的重点,政府也拿出了真金白银,而效果如何,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经济管制中已经显露无遗。
对地方来说,政府的预算决策权和监督权都控制在地方议会手里,而地方议员大多是退伍军人·社会名流和绅商巨子。对退伍军人来说,推动廉租房建设,为退伍军人们谋福利是天经地义的;对社会名流来说·这样于国有利,于民有利,大大有利提升名望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做的;而对绅商巨子来说,用政府的钱建廉租房解决工商业骨干劳动力的居住问题更是顺理成章。
毕竟,这个时代的中国不是如某个位面一般在信用货币体制下玩印钞加土地增值的财富游戏,整个国家根本谈不上被房地产绑架。这个时代的所谓房地产,还基本停留在解决少数高收入阶层居住问题的层面,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准,距离后世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就这样,廉租房建设本身带动了从水泥·钢铁,玻璃到家具,日用品,电力电气等需求,而工人租用廉租房之后,得以过上比较正常而舒适的家庭生活·也就从此在城市安顿下来,不再是以攒钱回家买地为目的的匆匆过客。这些新的城市居民开始消费,开始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储蓄,他们的余钱进入银行,通过乘数效应变成信贷,又回流实体经济。他们的消费为需求端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活跃了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提升,而这些产能投资又增加了投资品的需求,活跃了运输市场,促进了运力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