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七月的北京,已经开始展示着北方火炉的酷热。

    崭新的柏油路上,各色汽车穿梭往来,每隔一公里左右就可以见到公共汽车站,喷吐着黑烟的大型公共客车与有轨车交错而过。

    自行车道上是滚滚的自行车洪流,车铃声不断。

    人行道上,穿着各异的市民行色匆匆。

    街道旁边有些地方被紧紧地圈住,地下隐隐传来钻机的声音。

    这是北京正在修建的地铁线路:分段施工,逐步对接。

    内城绿树掩映,随处可见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巍峨的城门楼子,古朴的砖城墙,曲径通幽的园林古宅。

    内城外面的新区,满是新式的新华风住宅,乃至西洋风格的洋楼,与老北京四合院交相辉映。

    白皮肤的游客们吃着糖葫芦,喝着豆汁,一边翻弄着北京市旅游部门统一印制的多语版北京交通旅游图。导游们说着各国语言,用自豪的语气宣传着东方帝国的历史渊源和物华天宝。

    长城,故宫,颐和园,明十三陵,清东陵,各色民俗胡弄,随处可见兴致盎然的欧美游人。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也是一个不寻常的月份。

    一年多以前,中国接替了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陷入财政困难,不得不放弃奥运会主办权的罗马,宣布承办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

    这一届奥运会,原本并不为欧美报界所看好。

    首先,在1906年,雅典举办了一次所谓的“期间奥运会”,以弥补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欧洲选手大多无法参赛的遗憾。这一次奥运会参加人数众多,水平也很高,埃及,芬兰等都是第一次参会。

    时隔两年要在遥远的东方举办一次奥运会,不说水土不服,单说交通,无论是时间还是开销都令自费或依赖赞助的欧美运动员望而却步。

    其次,这个国家太过神秘,与欧美文明差异太大,而且刚刚和邻国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长期的黄祸论宣传,据说让这个国家对欧美社会始终有着某种警惕。在那里,真的有奥林匹克的竞赛精神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