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对法正鲁肃认错:“是朕一时疏忽,只想着曹操派人来谈,定然内部也是阻力重重,瞻前顾后,所以朝廷要尽量安抚展示仁德。却忘了不还价的话,倒像是假的一样。”

    刘备倒也干脆,虚心纳谏之后,很快让众臣讨论一下明日谈判的具体细节,决定到时候就摆开朝议的架势接见荀彧,让面前这些文臣都列席。

    ……

    次日一早,卯时三刻,荀彧和司马兄弟就被召见,来到了汝阳行在。

    过了三层院门,进了正厅,行在的屋宇本就不大,县衙改的嘛,所以正厅也不可能有大殿的气派,能站下几十个人就不错了。

    厅中两侧各站了十个头戴白毦盔的虎贲卫士,门口廊下也是左右各十个,总共才四十个,加上陈到站在阶下统领这些人。

    陈到旁边,两侧各站了三个文官,左首是鲁肃、沮授、黄权,右首是法正、诸葛瑾、徐庶。

    荀彧进来之前,还拿到了一份名单,明明白白告诉他今天列席的有哪些朝臣、如何排班。免得谈正事前还要给他介绍人,反而不庄重。

    所以荀彧是知道今天这场合,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在,连钟繇和荀攸都在后方。

    说不定有机会趁着刘备麾下最才智超群的几个文官不在场,为曹操争取一个相对更好的条件。

    荀彧站定,行礼表明来意之后,还没进入正题,先被陈到打断,训斥他为何不拜。

    拜当然不等于跪,但至少是一个九十度以上的长揖,必须伸直手臂躬身。

    不管怎么说,汉朝大臣面君肯定是应该拜的,除非是有不拜不趋的额外恩赐。

    陈到如此训斥,当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也是被提前交代了的,荀彧这次来见,求和,法理上的定性应该是“乞降”。

    刘备如果答应了对方开出的条件,那也是开恩赏赐曹操一个免罪留爵的机会,让曹操自己想明白,不再尊奉伪君,改换门庭尊奉真天子。

    双方当然不是对等的谈判,一方是君,一方是臣。

    荀彧稍稍犹豫了几秒,觉得也还不算过分。确实,要谈判,前提就是曹操承认刘备为正朔,拜就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