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张郃高览在黎阳前线扛不住曹操的进攻,袁尚不得不把冀州与并州接壤的北部常山、中山二郡提防刘备的部队,抽调南下支援。
不过,袁尚一贯继承了他父亲的优柔寡断,这次支援决策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加上他要调动的部队,是去年从并州撤下来的、表哥高干的人马。
而高干作为袁绍的外甥、袁绍生前封的并州观察使,跟袁尚三兄弟都是表兄弟,所以他虽然支持袁尚,可毕竟不是袁尚的直属下级,还是略微带点骑墙属性的。
袁尚要指挥动高干,也只是比指挥二哥袁熙稍稍容易一些,但兵力调度上打点折扣、拖延点时间,都属于正常。要不是高干的根据地并州已经丢了,他甚至都不需要仰人鼻息。
所以,高干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集结部队、调拨物资、分派部署将领,然后慢吞吞行军南下。
在己方控制的辖区内线行军,不用随军携带粮草和帐篷,都才日行七十多里,从常山到邺城就走了五天,南下黎阳还得走三天。准备开拔加行军,居然一共用了二十天。
而且高干甚至都没有亲自率领这支援军,在配属将领上也是尽可能打折扣。
原本按袁尚的要求,应该是他本人带着吕旷、吕翔南下。结果临时改成了吕旷为主将、高干的堂弟高柔为监军。高干自己和吕翔则分别留守中山和常山。
至于援军将才不足的问题,高干让常山太守阴夔跟着吕旷一起带兵南下。中山太守尹楷则继续原地留守,算是辅佐高干治理地方,顺便也让袁尚安心——
阴夔、尹楷二人都是袁尚派的嫡系,冀州本地人,都是审配的心腹。之前高干退到常山中山二郡驻扎时,审配就让这俩太守负责暗中监督高干的动向。
现在袁尚要援军,高干动点儿小心思,让他自己的嫡系将领和袁尚留下的监视将领,五五开各出一个带兵南下,一碗水端平,也无可指责吧。
高干内心,甚至想过张郃高览要是撑不住,那就撤回邺城吧。那样他也只要南下邺城,大家十几万人合兵一处,做个了断。
不然南下黎阳,那地方不如邺城险要,说不定有更多危险,也不利于保存嫡系部队实力,被曹操包了饺子就完了。
只能说,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袁绍阵营的势力,真的是一盘散沙,到处都是观望风势的骑墙派,就没几个真正肯为袁尚或者袁谭誓死效忠至死不渝的绝对忠臣。
……
不过,高干如此行动迟缓,却没有拖到张郃、高览后撤退守邺城。
从三月初开始,就已经屡屡发出急报的田丰,居然就硬生生撑了这二十天,拖到了三月下旬高干的援军抵达。
不过,袁尚一贯继承了他父亲的优柔寡断,这次支援决策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加上他要调动的部队,是去年从并州撤下来的、表哥高干的人马。
而高干作为袁绍的外甥、袁绍生前封的并州观察使,跟袁尚三兄弟都是表兄弟,所以他虽然支持袁尚,可毕竟不是袁尚的直属下级,还是略微带点骑墙属性的。
袁尚要指挥动高干,也只是比指挥二哥袁熙稍稍容易一些,但兵力调度上打点折扣、拖延点时间,都属于正常。要不是高干的根据地并州已经丢了,他甚至都不需要仰人鼻息。
所以,高干足足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集结部队、调拨物资、分派部署将领,然后慢吞吞行军南下。
在己方控制的辖区内线行军,不用随军携带粮草和帐篷,都才日行七十多里,从常山到邺城就走了五天,南下黎阳还得走三天。准备开拔加行军,居然一共用了二十天。
而且高干甚至都没有亲自率领这支援军,在配属将领上也是尽可能打折扣。
原本按袁尚的要求,应该是他本人带着吕旷、吕翔南下。结果临时改成了吕旷为主将、高干的堂弟高柔为监军。高干自己和吕翔则分别留守中山和常山。
至于援军将才不足的问题,高干让常山太守阴夔跟着吕旷一起带兵南下。中山太守尹楷则继续原地留守,算是辅佐高干治理地方,顺便也让袁尚安心——
阴夔、尹楷二人都是袁尚派的嫡系,冀州本地人,都是审配的心腹。之前高干退到常山中山二郡驻扎时,审配就让这俩太守负责暗中监督高干的动向。
现在袁尚要援军,高干动点儿小心思,让他自己的嫡系将领和袁尚留下的监视将领,五五开各出一个带兵南下,一碗水端平,也无可指责吧。
高干内心,甚至想过张郃高览要是撑不住,那就撤回邺城吧。那样他也只要南下邺城,大家十几万人合兵一处,做个了断。
不然南下黎阳,那地方不如邺城险要,说不定有更多危险,也不利于保存嫡系部队实力,被曹操包了饺子就完了。
只能说,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袁绍阵营的势力,真的是一盘散沙,到处都是观望风势的骑墙派,就没几个真正肯为袁尚或者袁谭誓死效忠至死不渝的绝对忠臣。
……
不过,高干如此行动迟缓,却没有拖到张郃、高览后撤退守邺城。
从三月初开始,就已经屡屡发出急报的田丰,居然就硬生生撑了这二十天,拖到了三月下旬高干的援军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