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将大大降低。

    说得直接一些,就算不占领印度全境,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印度都很难在几年之内恢复元气,因此印度不再具有影响中美平衡的战略价值,而将变成南亚地区最贫穷、也是最无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印度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至于十年之后,恐怕中国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复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之后的创伤,或者是如何彻底打垮美国。

    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尽可能的缩小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范围。

    也就是说,迅速攻占新德里是中国陆军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没有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牧浩洋已经向巴基斯坦做出承诺,只要巴军能够攻占卡奇地区,中国就不会在战后强调这个问题,即默认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巴基斯坦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主权。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协助中国陆军作战,不给中国陆军添麻烦,并且在战后承认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以及在克什米尔东北地区控制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当然,这种政治交易,绝对不会公布于众。

    原因很简单,这种秘密交易本身就没有合法性,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承认巴基斯坦占领卡奇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没对巴军抱太大的希望。

    以当时的情况,在战争爆发之前,两人就没有想过与巴军协同作战,不然戚凯威也不会把三个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戚凯威拿出了全套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战争将在三月十日打响,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将到达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团军,掩护后勤补给线。

    相对而言,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与装备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换装“未来地面战平台”的第十三集团军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杂货。

    当然,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进攻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