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尔哈朗听太后问自己,低头想了想,现在危难之际,只能将全国兵马集中一处,和南明决一死战。
“陛下,太后,这个简单!将陕西的多罗亲王满达海、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调入河南防备汉阳方向的明军,然后大同前线的多罗郡王瓦克达、固山额真李国翰调入河南彰德,用来保护京师侧翼,他们手中还有三万多人马,应该能守住京师的东线!同时让驻守南阳的平西王吴三桂带兵去大名府,岳乐善于指挥骑兵,让岳乐带领五万蒙古骑兵,和吴三桂一起威胁明军的运河补给线!臣带领其他人马去济南,这样可保京师无忧!”
济尔哈朗这项建议基本将全国所有的军队都调去防备明军,那陕西的农民军怎么办?四川怎么办?最为重要的山西姜壤怎么办?山西可就在京师腋下,将防备姜壤的瓦克达调走,姜壤趁虚攻击京师怎么办?
顺治刚接管朝政不到两年,还看不透济尔哈朗的布置,故而惊慌的问道:“郑亲王,山西就在京师的腋下,如果占据大同的姜壤冲出来怎么办?”
“陛下,姜壤这个人反复无常,就是个小人,在前明时就斩杀当的驻守文官投降李自成,然后又投降我大清,在四年前又因为小事竖起反清的大旗,这种势利小人很好对付!陛下可以派出密使,许给他割让山西自立,臣估计姜壤必定重回我大清的怀抱!”
顺治想了想这也算是个不错的主意,姜壤虽然兵马不多,只有三万多人,但是现在和南明进行生死之战,再少的兵丁也是一个助力。
“郑亲王,现在我大清势弱,万一那个姜壤不同意怎么办?”顺治也想的很清楚,给人好处要先看看自己的处境,现在自己这边已经被南明打到了山东,姜壤怕是不同轻易的同意吧!
顺治政治经验少,孝庄可是政治老油条,听济尔哈朗这么说在边上说道:“皇帝,郑亲王的意思是用和谈拖住姜壤,这样山西防备他的瓦克达、李国翰部才能抽出手来对付山东的明军!至于以后,哎!以后再说吧!”孝庄知道现在是大清生死一刻,如果山东在失败,那还讲什么以后,怕是要逃跑回辽东老家了。
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孝庄都在辽东长大,所以对回老家并没有多少抵触,可是顺治不同。他六岁登基,第二年就跟着满清大军入关,在北京长到十五岁。可以说顺治的少年就是在北京长大,对关外苦寒之地的辽东根本没有啥太大印象。在顺治的记忆深处,只记得每年八月份就要下雪,然后半年时光都要躲在屋中,盛京的生活和北京这里完全没有法比。
“郑亲王,这次朕将所有兵马都交给你,山东之战你有多大的把握?”
济尔哈朗听皇帝这么问心中苦笑,他和明军打过仗,在汉阳二十万大军被人家五六万人打的大败亏输,这次山东之战估计也要够呛。
“陛下,奴才这次一定要将明军击退,保护京师的安全!”济尔哈朗说完想了想接着说道:“陛下,虽然这次我大清集中了全国的兵力,但是还要保证万一,奴才走后请陛下将盛京留守的平郡王罗克铎、多罗郡王黄度芳调山海关驻防,预防万一前方战事不利,可保陛下和太后无忧!”
济尔哈朗估计这次去山东凶多吉少,所以有些话必须要说出来,现在国家成这个样子,基本上不能对抗明军了,不如早做打算为好。
那知道顺治可不这么想,他现在刚亲政不久,正是想要干一番大事的心态。顺治虽然是满洲人,但是他从小深受儒家教育,对汉人王朝那些杰出帝王十分仰慕,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李世民那样的人物。所以现在听济尔哈朗劝他逃回辽东,心中十分不高兴。
“郑亲王,朝政的事你就不用多管了,前方战事就依仗郑亲王了!”
济尔哈朗看顺治这么固执,叹了口气也无话可说,他虽然是亲王,但是在礼法上却是奴才。现在听顺治这么说也没办法,只要起身退下,准备山东一战。
虽然顺治不准备回辽东,但是孝庄对济尔哈朗的建议深以为然,在这次会议后孝庄用自己的太后印玺,偷偷的派出心腹通知盛京的罗克铎,让他带人入关,在山海关等候,防备万一。
“陛下,太后,这个简单!将陕西的多罗亲王满达海、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调入河南防备汉阳方向的明军,然后大同前线的多罗郡王瓦克达、固山额真李国翰调入河南彰德,用来保护京师侧翼,他们手中还有三万多人马,应该能守住京师的东线!同时让驻守南阳的平西王吴三桂带兵去大名府,岳乐善于指挥骑兵,让岳乐带领五万蒙古骑兵,和吴三桂一起威胁明军的运河补给线!臣带领其他人马去济南,这样可保京师无忧!”
济尔哈朗这项建议基本将全国所有的军队都调去防备明军,那陕西的农民军怎么办?四川怎么办?最为重要的山西姜壤怎么办?山西可就在京师腋下,将防备姜壤的瓦克达调走,姜壤趁虚攻击京师怎么办?
顺治刚接管朝政不到两年,还看不透济尔哈朗的布置,故而惊慌的问道:“郑亲王,山西就在京师的腋下,如果占据大同的姜壤冲出来怎么办?”
“陛下,姜壤这个人反复无常,就是个小人,在前明时就斩杀当的驻守文官投降李自成,然后又投降我大清,在四年前又因为小事竖起反清的大旗,这种势利小人很好对付!陛下可以派出密使,许给他割让山西自立,臣估计姜壤必定重回我大清的怀抱!”
顺治想了想这也算是个不错的主意,姜壤虽然兵马不多,只有三万多人,但是现在和南明进行生死之战,再少的兵丁也是一个助力。
“郑亲王,现在我大清势弱,万一那个姜壤不同意怎么办?”顺治也想的很清楚,给人好处要先看看自己的处境,现在自己这边已经被南明打到了山东,姜壤怕是不同轻易的同意吧!
顺治政治经验少,孝庄可是政治老油条,听济尔哈朗这么说在边上说道:“皇帝,郑亲王的意思是用和谈拖住姜壤,这样山西防备他的瓦克达、李国翰部才能抽出手来对付山东的明军!至于以后,哎!以后再说吧!”孝庄知道现在是大清生死一刻,如果山东在失败,那还讲什么以后,怕是要逃跑回辽东老家了。
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孝庄都在辽东长大,所以对回老家并没有多少抵触,可是顺治不同。他六岁登基,第二年就跟着满清大军入关,在北京长到十五岁。可以说顺治的少年就是在北京长大,对关外苦寒之地的辽东根本没有啥太大印象。在顺治的记忆深处,只记得每年八月份就要下雪,然后半年时光都要躲在屋中,盛京的生活和北京这里完全没有法比。
“郑亲王,这次朕将所有兵马都交给你,山东之战你有多大的把握?”
济尔哈朗听皇帝这么问心中苦笑,他和明军打过仗,在汉阳二十万大军被人家五六万人打的大败亏输,这次山东之战估计也要够呛。
“陛下,奴才这次一定要将明军击退,保护京师的安全!”济尔哈朗说完想了想接着说道:“陛下,虽然这次我大清集中了全国的兵力,但是还要保证万一,奴才走后请陛下将盛京留守的平郡王罗克铎、多罗郡王黄度芳调山海关驻防,预防万一前方战事不利,可保陛下和太后无忧!”
济尔哈朗估计这次去山东凶多吉少,所以有些话必须要说出来,现在国家成这个样子,基本上不能对抗明军了,不如早做打算为好。
那知道顺治可不这么想,他现在刚亲政不久,正是想要干一番大事的心态。顺治虽然是满洲人,但是他从小深受儒家教育,对汉人王朝那些杰出帝王十分仰慕,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李世民那样的人物。所以现在听济尔哈朗劝他逃回辽东,心中十分不高兴。
“郑亲王,朝政的事你就不用多管了,前方战事就依仗郑亲王了!”
济尔哈朗看顺治这么固执,叹了口气也无话可说,他虽然是亲王,但是在礼法上却是奴才。现在听顺治这么说也没办法,只要起身退下,准备山东一战。
虽然顺治不准备回辽东,但是孝庄对济尔哈朗的建议深以为然,在这次会议后孝庄用自己的太后印玺,偷偷的派出心腹通知盛京的罗克铎,让他带人入关,在山海关等候,防备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