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东江日报》也应该是实在找不到,东江话发音中‘o’对应的汉字,于是干脆根据它的制作过程,把这种地方美食称为东江炒米粉。

    制作东江炒米粉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大米浸透,使其充分吸水膨胀,这样炒熟后的大米才会蓬松酥脆。

    我爸妈通常是在制作炒米粉的头天上午,就把大米进入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再把大米沥干水分。

    之后的第二步,就是把沥干水的大米下锅不停翻炒,一直炒至金黄色为止。像我家土锅灶外面这口小一点的铁锅,一锅也就只能炒半斤生米,但却要炒15分钟左右才能出锅。

    期间需要不停翻动锅里的米粒,中间只要稍有停顿就会炒焦。这不但是一个体力活,还是一个技术活。

    甚至连锅灶后烧火这个人的配合都很重要。火过小,炒出来的炒米不脆;而火过大,则往往会炒焦。

    大米炒制成金黄色的炒米后,再拌入沙糖,然后拿去磨成粉,就成了标准的东江炒米粉。请大家注意,东江话里的沙糖,并不是普通话中的白砂糖,而是指红糖。

    众所周知,白砂糖是工业化的产品,在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人基本上是很难买到白砂糖的。所以大家根本不可能奢侈到,几斤、甚至几十斤的拿它来做炒米粉。

    而土法制作的红糖就不一样了,东江以及周边地区,以前会大面积种青皮甘蔗拿来榨糖。隔壁义乌人津津乐道的‘鸡毛换糖’发家史,指的就是义乌红糖。

    土法制作的红糖呈红褐色,颗粒有粗有细,与河沙极为相似,所以东江土话称之为‘沙糖’。而东江话中的白糖,也不是白砂糖,而是指乳白色的麦芽糖。

    白砂糖在东江话中的真正叫法是‘糖霜’,如果大家见过秋冬时节早上的白霜,再对比一下白砂糖的样子,就会觉得这个词汇真的非常形象。

    东江话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极大,外人基本完全听不懂。它里面有许多古汉语用法,就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东江话中‘近视’被称为‘近鼠’。

    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有一个成语叫做‘鼠目寸光’,我怎么一提示,大家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主播一直觉得,真正吸引人的美食,除了味美之外,背后还应该有情美。介绍一种美食,就是在介绍一地的风土人情。

    大家应该会发现,在锅后烧火的我老妈,和在锅前炒米的我老爸,现在都早已满头大汗。毕竟今天外面有34度的高温,他俩烤着火,实在很辛苦!

    实际上,东江制作炒米粉的时节,通常是在腊月十五之后。因为按照东江的传统习俗,炒米粉是出嫁的女儿,新年回娘家拜年时必带的礼品。

    炒米为什么最后要磨成粉?这是为了便于老得牙齿都脱落的长辈们,不用细嚼也能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