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离了赵普照样能转动,并且未必会转得差。
八月初一,赵匡胤来到赵普家,先是看了看,赵普宅子华丽到了极点,比皇宫还要华丽。这是赵匡胤默许的,因此略扫一眼,迅速将赵普妻子虚扶起来道:“嫂嫂,何须大礼。”
径直来到后面,赵普从床上起来见礼,赵匡胤说道:“则平,病可康否?”
“陛下,北行让老臣吃了一些辛苦,有劳陛下牵挂。”
“则平,这一行朕思虑欠佳,唉,事情都过去了,就别再提啦。”
等于是变相地向赵普认错,赵普于是不提,又说道:“陛下,老臣近来听从陛下之言,卧于床上读了一些书,尝读到唐朝立国之史,唐朝国家未稳之时,一度向突厥人称臣,此乃我朝之鉴也,想要国家强盛,必须先和契丹,徐伐汉唐,几年后经过治理,国家富强,何止太原,幽云十六州也能收复回来。此乃国之上策。若此时与契丹人交恶,南北受敌,腹背夹攻,国家有危矣。”
他说了唐朝的事,可唐朝有没有将幽州交给突厥,一统天下花了几年,向大漠用兵又用了几年时间。况且前面还有一个隋朝,隋文帝内外环境远比宋朝恶劣,若说军事才能也未必及赵匡胤,然而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但赵普这种小富即安的做法最大好处就是稳,从内心深处,无论是五千破十万,或是两千破两万。都非是赵匡胤想要的战争,变数太大。赵匡胤很不喜。
“契丹未必愿意同我们和谈。”
“那也未必,原先那个辽主已死。新主继位,策略也许会改变。”
“再看看吧。则平,你以为南汉如何?”
“南汉可伐,”赵普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才对嘛,打什么太原,飞快地从书房里拿出一张地图,赵匡胤无语,奶奶的。你这也叫病啊。他怎么生病的,赵匡胤知道。但不能明说出来,摆手道:“你不用说,朕心里面清楚,你说能不能伐?”
“陛下,今年大战方过,老臣以为若伐最好是来年。”
“好,就来年,今天你陪朕去书院看一看。”
赵普不能拒绝。谁让自己刚才乐得能跑的,于是说道:“陛下,老臣有一句话要说,书院越来越重要。老臣以前做过一次统计,朝廷一共用了一百几十名学子,数量也不多。可有三十多名学子变成各县主薄县丞,或者各监主。这时间并不长,以后会越来越多。官也会随着升迁。书院无论怎么做,个人烙印太深,老臣很是担心。”
“朕早有良策,”赵匡胤这一回不耐烦了,心里想,你与二弟如何斗没关系,何必拖小小宋九下去?赵普说这话不管用,因为宋九也讲过这件事。他在主动消除这个烙印。但还会有,因为教物格算术主要还是他,离他不行。想放手,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放不起来。赵匡胤很奇怪,你与你先生只学了一段时间,难道几十年教不完。宋九做了解释,因为他在教的过程中也在进步,甚至能将差距拉大。如何几年能教完。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教几年,培养出来一批真正学问深的学子,然后于各地再开设一些中小型书院,例如广桂潭洪益杭鄂青,再如江宁府,大名府,京兆府,大约十来个,就将全国幅射了。宋九未解释它们还在敌人手中,十几年,这些地区还收不回来吗。那么无论谁担任这个山长,几年下来,烙印自除。就象琉璃一样,多了就不稀奇。再者,仅是书院一处还不行,以后国家大一统,安定下来,以宋朝重内治,人口增加会很快的,就象江淮地区,有的百姓衣食无忧,一家开始养四五个孩子。二十年后全部就长大成人了。但书院一年顶多放出三百名学子。整个国家不够用。赵匡胤深以为然。
也许城府宋九不及赵普,想法有很多幼稚的地方,可是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前自己认为的,私心重,实际自己真看错了。这小子私心也重,但有一个最宝贵的地方,就是知足。以前以为他胡来,又看错了,这小子实际非是,十分懂进退。
这才是赵匡胤需要的人。
八月初一,赵匡胤来到赵普家,先是看了看,赵普宅子华丽到了极点,比皇宫还要华丽。这是赵匡胤默许的,因此略扫一眼,迅速将赵普妻子虚扶起来道:“嫂嫂,何须大礼。”
径直来到后面,赵普从床上起来见礼,赵匡胤说道:“则平,病可康否?”
“陛下,北行让老臣吃了一些辛苦,有劳陛下牵挂。”
“则平,这一行朕思虑欠佳,唉,事情都过去了,就别再提啦。”
等于是变相地向赵普认错,赵普于是不提,又说道:“陛下,老臣近来听从陛下之言,卧于床上读了一些书,尝读到唐朝立国之史,唐朝国家未稳之时,一度向突厥人称臣,此乃我朝之鉴也,想要国家强盛,必须先和契丹,徐伐汉唐,几年后经过治理,国家富强,何止太原,幽云十六州也能收复回来。此乃国之上策。若此时与契丹人交恶,南北受敌,腹背夹攻,国家有危矣。”
他说了唐朝的事,可唐朝有没有将幽州交给突厥,一统天下花了几年,向大漠用兵又用了几年时间。况且前面还有一个隋朝,隋文帝内外环境远比宋朝恶劣,若说军事才能也未必及赵匡胤,然而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但赵普这种小富即安的做法最大好处就是稳,从内心深处,无论是五千破十万,或是两千破两万。都非是赵匡胤想要的战争,变数太大。赵匡胤很不喜。
“契丹未必愿意同我们和谈。”
“那也未必,原先那个辽主已死。新主继位,策略也许会改变。”
“再看看吧。则平,你以为南汉如何?”
“南汉可伐,”赵普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才对嘛,打什么太原,飞快地从书房里拿出一张地图,赵匡胤无语,奶奶的。你这也叫病啊。他怎么生病的,赵匡胤知道。但不能明说出来,摆手道:“你不用说,朕心里面清楚,你说能不能伐?”
“陛下,今年大战方过,老臣以为若伐最好是来年。”
“好,就来年,今天你陪朕去书院看一看。”
赵普不能拒绝。谁让自己刚才乐得能跑的,于是说道:“陛下,老臣有一句话要说,书院越来越重要。老臣以前做过一次统计,朝廷一共用了一百几十名学子,数量也不多。可有三十多名学子变成各县主薄县丞,或者各监主。这时间并不长,以后会越来越多。官也会随着升迁。书院无论怎么做,个人烙印太深,老臣很是担心。”
“朕早有良策,”赵匡胤这一回不耐烦了,心里想,你与二弟如何斗没关系,何必拖小小宋九下去?赵普说这话不管用,因为宋九也讲过这件事。他在主动消除这个烙印。但还会有,因为教物格算术主要还是他,离他不行。想放手,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放不起来。赵匡胤很奇怪,你与你先生只学了一段时间,难道几十年教不完。宋九做了解释,因为他在教的过程中也在进步,甚至能将差距拉大。如何几年能教完。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教几年,培养出来一批真正学问深的学子,然后于各地再开设一些中小型书院,例如广桂潭洪益杭鄂青,再如江宁府,大名府,京兆府,大约十来个,就将全国幅射了。宋九未解释它们还在敌人手中,十几年,这些地区还收不回来吗。那么无论谁担任这个山长,几年下来,烙印自除。就象琉璃一样,多了就不稀奇。再者,仅是书院一处还不行,以后国家大一统,安定下来,以宋朝重内治,人口增加会很快的,就象江淮地区,有的百姓衣食无忧,一家开始养四五个孩子。二十年后全部就长大成人了。但书院一年顶多放出三百名学子。整个国家不够用。赵匡胤深以为然。
也许城府宋九不及赵普,想法有很多幼稚的地方,可是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前自己认为的,私心重,实际自己真看错了。这小子私心也重,但有一个最宝贵的地方,就是知足。以前以为他胡来,又看错了,这小子实际非是,十分懂进退。
这才是赵匡胤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