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发之前,周淮安已经部分调整和明确了太平军的军事体系。主要是将岭外湖南、荆南境内的五万多人马,岭內的近三万人马,以及安南的七八千驻留部队。相对杂驳的从属关系,给重新归列成为一到八的主战军序和戍防、屯守的二三线序列。

    大致由老营、新营、暂编营和补充营,驻队营等等,九十多个不同用途和职能所属的营头构成。其中除了只有训练任务的补充营和承当部分生产任务的驻队营以外,其他的老营代表得是野战精锐,新营代表的是正规战兵,暂编营则是用来吸收和改造兼并的别部义军所属。

    按照规划,第一到八军序是作为具体作战和临阵指挥的编制。约莫配属六到八个不同职能的营头组成;每个军别设一个领军兵马使,以郎将衔领之,再设左右副将佐之。各领若干个(营)都尉和别将,(团)校尉、(旅)旅帅、(队)队正、(火)火长和(旗手)五头。

    而在编列剩下的二三线驻队团和屯所巡护队,工程营造编制;则被按照区域分列为十几个级别次一等的重点防戍区,称之为守备使以都尉衔领之。作为二线的后方缓冲和对方镇压、肃清的重心地带。

    至于日常的內务管理、后勤补给、装备维护和训练,人事考核、军纪纠检、宣教抚恤等等等,则统一还是由周淮安手下的太平军六曹三参协助总筹管理;同时与偏向政务方面的留守司,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业务对接和协同。

    这样的话,算是初步将军事和政务系统,军队的战地指挥和运营管理职能,机动作战力量和对方守备武装,给初步的区分开来而接近后世近代军队的发展方向。

    下一步周淮安还打算将更加细化的军队参谋职能,也给独立出来而成为一个升迁体系;只是这就需要足够数量的合格候补人选,光靠随军夜校和后方的速成班,一时半会也还没法提供齐全。

    当然了,目前情况下因为条件有限只编列成了一到五的序列。除了优先配备完成的第一第二军之外,其他三个军序其中还有相当部分营头是不满编的,而其中的第五军是专门的水军序列。相应的防戍区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桂州、潭州、韶州、交州四处而已。

    此外就是样子队、骑营、投火队、直属营、教导大队等几支掌握在周淮安手中的技术兵种和特殊编制。

    等到大量的收编义军完成初步的改造和整训之后,这种情况就会有所大为好转;说到底眼下缺少的还是时间和更多发展的积累作为缓冲。然而接踵而至的敌人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涉,又不容许太平军又多少埋头发展的余地,需要一边作战一边训练的成本,维持一支足够规模的威慑武装。

    这就造成了眼下少量精锐的部队,搭配大半数的普通士卒,加上为数不少屯垦和半脱产武装的搭配模式。

    毕竟相对经验丰富精通多种战技的士兵,其实是一种装备和维持成本都相对高的存在;因为同样的装备和训练投入,完全可以武装和训练上数倍,乃至更多单项专长的普通士兵。所以一般只存在少而精的亲兵和跳荡序列当中。

    而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古代军队都是由专一训练,以具有某种武器装备相对熟练度的士兵组成消耗品序列;真要是损失后补充起来,也不会比少量精锐部队更加肉痛和困难的多。

    像是刀牌手、矛兵、射生(弓弩)兵等常见的主战兵种序列,虽然有时候会兼用其他的装备来提供战斗力上的补充,但这并不是一种常态或是正规模式(追击败敌、临时增援、器械用尽等等),属于特殊条件下在不擅长的领域当中,以己之短击敌的不得已为之。

    而武装起来的民壮和半脱产的屯垦部队,因为能够投入训练和勤务的时间有限,只掌握了有限的队列阵型和简单军事操条,更在是缺乏在独立情况下的正面作战能力,而只能用在后方的据点守卫和治安维持、镇压方面的低烈度用场。

    而经过了早前在大将军府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对于黄巢麾下大多数粗鄙不文出身的义军将领而言,观与他们将道理和晓以利害还不够,直接展示肌肉和拳头才是最有效果的交涉和沟通方式;至于黄巢本身,周淮安相信他自有利害得失的判断能力。

    所以像是那些yy小说里明明有雄踞一方的实力和本事了,居然还想着是藏着掖着低调做人之类的;然后被错判了形势的各种跳梁小丑,层出不穷的冒出来打脸和反打脸而乐此不疲,纯粹就是作者日常里自信心不足的自卑情节和撸瑟心态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