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洪武年间,西南地区就已经有了社学。

    只不过设立之后,也并没有太过重视,只是一些迁徙于此的汉民子女入学读书,大部分人为的也就是脱离边陲之地。

    而今,朱由校亲征大捷,不仅在处置尾大不掉的众土司,也要鼓励当地土民与汉人一起读书。

    这第一条谕令,就是针对其它地区等待补缺的进士、监生等有功名的士子。

    很多人拿到功名以后,都要等待很多年才能补缺,甚至有青年进士及第,暮年才得以补缺,为一任县令的例子。

    这道谕令一出,直接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很多士子心目中,西南、辽东,是两个尽可能敬而远之的地方,一个就是这两处的不确定性。

    各种矛盾与文武争斗,导致西南局势愈发危、乱,绝不是一次大胜,就能彻底宣定的。

    这些谕令短期可能看不出太大效果,但朱由校深信,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天下间永远也不缺当官的人,为了能谋个一官半职,他们能做出很多常人难以想象之事。

    朱由校鼓励在西南讲学,教化土著,头几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契机。

    身有功名,于西南各省讲学二载以后出来的,朝廷必定补缺。这种明文规定一出,很多自诩满腹经纶,却无处报国的士子们,都是激动。

    西南贫穷、落后,土著又与汉人有着深深的矛盾,很多人就陷入关乎人生道路的抉择。

    是继续等待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补缺,还是一咬牙、一跺脚,去西南讲学两年,出来在为官一方?

    谁知道两年之后,这种政策还会不会继续,过了这村,可就不一定还有这店了…

    朱由校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天下间的士子,对朝廷来说,这道政策是一举多得。

    既能让很多没有治理经验的士子,到西南历练一番,选出贤能之士,报效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