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前,中国的大豆是基本自足的,还少量出口,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对肉类的需求增加,中国开始成为纯进口大豆国家。到2011年,中国75%的大豆需要进口。

    相应的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从几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1年的60公斤/年,接近欧美国家的水平,远超亚洲其他国家(比如2011年的韩国是37公斤)。

    而国际粮食贸易,基本上被四大国际粮商垄断,既然中国75%的大豆需要进口,他们当然不甘心卖低价,同时他们更希望控制中国的大豆压榨市场,把整个供应链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于是本世纪初,他们开始行动了。

    2001~2004年,因为炒作中国需求,美国大豆从415炒到1064(单位是: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

    导致东北豆农大量扩种,国内压榨能力也大幅增加。

    然后从2004年4月,国内外大豆价格暴跌,短短7个月时间,美国大豆从1064跌到500,拦腰跌去一半还多。

    国内的大豆价格也一样暴跌,很多豆农巨亏。

    而国内的压榨企业,他们进口的大豆还在海上,价格就已经跌去一大截,不得不“洗船”,就是宁愿违约罚款,也不愿收货,让卖家转卖给其他人。

    很多国内压榨企业由于巨额亏损倒闭,外资乘机低价收购布局,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压榨行业。

    可以说这次大豆战争,中国输了,而且输得很彻底。

    不过也警醒了中国,在随后而来的更大规模对撼中,中国有了经验。

    既然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压制市场,他们当然要追逐最大的利润。

    于是从2006年开始,又一波更大的上涨开始了,美国大豆从500多,一直涨到2008年7月的1654,对中国的影响就是:豆油从5000/吨,最高涨到15000/吨,豆粕从2000元/吨涨到4000多/吨。

    导致国内的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

    而当时,中国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在2008年以前,中国的粮食储备以主粮为主(小麦和玉米),大豆和豆油的储备很少。

    不过中国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在2008年3月,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限制企业对食用油的涨价幅度,同时安排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入市,采用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